為什么說空氣能熱泵比空調好用呢?
2019/1/16 16:34:15??????點擊:
【石家莊華源科技 編輯整理】談到采暖設備,不少人先想到的是空調,再者就是煤、天然氣、太陽能等等,較少有人想到空氣能熱泵。尤其是南方的小伙伴,容易將空氣能熱泵與空調混為一談,有的甚至不知道空氣能熱泵是什么。實際上,無論是采暖還是制冷,用空氣能熱泵遠遠比用空調好,具體可分為三個方面:
一、工作溫度&電費
但凡是開過空調采暖的人都知道,冬天開空調非但制熱效果不佳,而且還特別費電。先不用抱怨,其實看過空調的參數就知道,這跟空調的工作溫度有關。
一般情況下,空調的工作溫度在-7℃~43℃,也就是說空調在低于-7℃時是不能工作的。然而實際上,當氣溫在0℃時,空調就已經很難制熱了,所以此時大部分空調都會采用電輔助制熱,一般空調遙控器上都有電輔助功能鍵。因此,空調冬季制熱時特別費電,所耗的電費自然也比較高昂。
至于空氣能熱泵,它的工作溫度是在-25℃~43℃,并且采用了噴氣增焓技術,能夠經受住嚴寒冬季室外的低溫考驗,加之空氣能熱泵是利用空氣中的能源制熱,而不是單純靠“電-熱”轉換方式制熱,所以制熱率高達400%。
因此空氣能熱泵的適用范圍更廣,在北方冬季供暖時不但制熱效果比空調好,同時也更節能省電。
二、機組設計
(1)壓縮機:空氣能熱泵內置的壓縮機是噴氣增焓壓縮機,具有良好的低溫制熱性能;
(2)系統壓力不同:空氣能熱泵的壓力比空調的壓力高很多,所以空氣能熱泵的銅管要比空調的銅管厚;
(3)承受溫度上限:一般而言,空調機組本身承受的溫度不超過40℃,而空氣能熱泵則可以達到60℃;
(4)壽命:一般來說空調的壽命是7-8年,空氣能熱泵的壽命則可達15年以上,按照性價比來說,購買空氣能更劃算。
三、采暖體驗
(1)換熱介質:空調時間開長了,不少人都會有口干舌燥、喉嚨沙啞的感覺,在冬季時更加明顯。這是因為空調是氟系統循環,而氟系統無論制冷還是制熱,都會從空氣中吸收大量的水分,導致空氣干燥,人體水分流失,“空調病”也隨之產生。
而空氣能熱泵則是水系統循環,通過加熱水,再利用送風形式將熱水的熱量傳送出去,空氣中的水分不會減少,沒有“空調病”的產生,整體濕度更符合人體生理習慣。
(2)送風方向:空調一般的送風方向是從上往下吹,容易給人造成上熱下冷的不適感;而空氣能熱泵搭配采暖末端設備,利用貼壁流原理,從下往上進行供熱,帶給人頭涼足暖的地暖感受。
盡管空氣能熱泵和空調的工作原理差不多,但由于過程后期的換熱介質、送風方向不同,所以在采暖體驗上,空氣能熱泵的舒適性比空調更好。
一、工作溫度&電費
但凡是開過空調采暖的人都知道,冬天開空調非但制熱效果不佳,而且還特別費電。先不用抱怨,其實看過空調的參數就知道,這跟空調的工作溫度有關。
一般情況下,空調的工作溫度在-7℃~43℃,也就是說空調在低于-7℃時是不能工作的。然而實際上,當氣溫在0℃時,空調就已經很難制熱了,所以此時大部分空調都會采用電輔助制熱,一般空調遙控器上都有電輔助功能鍵。因此,空調冬季制熱時特別費電,所耗的電費自然也比較高昂。
至于空氣能熱泵,它的工作溫度是在-25℃~43℃,并且采用了噴氣增焓技術,能夠經受住嚴寒冬季室外的低溫考驗,加之空氣能熱泵是利用空氣中的能源制熱,而不是單純靠“電-熱”轉換方式制熱,所以制熱率高達400%。
因此空氣能熱泵的適用范圍更廣,在北方冬季供暖時不但制熱效果比空調好,同時也更節能省電。
二、機組設計
(1)壓縮機:空氣能熱泵內置的壓縮機是噴氣增焓壓縮機,具有良好的低溫制熱性能;
(2)系統壓力不同:空氣能熱泵的壓力比空調的壓力高很多,所以空氣能熱泵的銅管要比空調的銅管厚;
(3)承受溫度上限:一般而言,空調機組本身承受的溫度不超過40℃,而空氣能熱泵則可以達到60℃;
(4)壽命:一般來說空調的壽命是7-8年,空氣能熱泵的壽命則可達15年以上,按照性價比來說,購買空氣能更劃算。
三、采暖體驗
(1)換熱介質:空調時間開長了,不少人都會有口干舌燥、喉嚨沙啞的感覺,在冬季時更加明顯。這是因為空調是氟系統循環,而氟系統無論制冷還是制熱,都會從空氣中吸收大量的水分,導致空氣干燥,人體水分流失,“空調病”也隨之產生。
而空氣能熱泵則是水系統循環,通過加熱水,再利用送風形式將熱水的熱量傳送出去,空氣中的水分不會減少,沒有“空調病”的產生,整體濕度更符合人體生理習慣。
(2)送風方向:空調一般的送風方向是從上往下吹,容易給人造成上熱下冷的不適感;而空氣能熱泵搭配采暖末端設備,利用貼壁流原理,從下往上進行供熱,帶給人頭涼足暖的地暖感受。
盡管空氣能熱泵和空調的工作原理差不多,但由于過程后期的換熱介質、送風方向不同,所以在采暖體驗上,空氣能熱泵的舒適性比空調更好。
- 上一篇:冬季降溫,空氣能熱泵開機前后的檢查必不可少 2019/1/17
- 下一篇:空氣能熱泵到底好不好用,聽聽大家的說法 2019/1/15